• 单位:配置文件对unit单位大小写不敏感
  • 可以包含多个配置文件

#### NETWORK(网络)####

  • 绑定的IP,默认只接受本机的访问请求,生产环境要写应用服务器的地址

  • 如果开启了protected-mode,那么在没有设定bind ip且没有设密码的情况下,Redis只允许接受本机的响应

  • 端口号默认6379

  • 设置 tcp 的 backlog

    • backlog 其实是一个连接队列,backlog队列总和=未完成三次握手队列 + 已经完成三次握手队列
    • 在高并发环境下需要一个高 backlog 值来避免慢客户端连接问题
    • 注意 Linux 内核会将这个值减小到/proc/sys/net/core/somaxconn的值(128),所以需要确认增大/proc/sys/net/core/somaxconn/proc/sys/net/ipv4/tcp_max_syn_backlog(128)两个值来达到想要的效果

  • 一个空闲的客户端维持多少秒会关闭,0表示关闭该功能,即永不关闭

  • 对访问客户端的一种心跳检测,每隔 n 秒检测一次

    • 单位为秒,如果设置为 0,则不会进行 Keepalive 检测,建议设置成 60
    • 使用keepalive有两个好处:
      • 检测挂掉的对端
      • 降低中间设备出问题而导致网络看似连接却已经与对端端口的问题

#### GENERAL(通用)####

  • 以守护进程方式运行,默认是 no

  • 存放pid文件的位置,每个实例会产生一个不同的pid文件

  • 指定日志记录级别,Redis总共支持四个级别:

    • debug(很多信息,方便开发、测试)、
    • verbose(许多有用的信息,但是没有debug级别信息多)、
    • notice(默认,适当的日志级别,适合生产环境)、
    • warning(只有非常重要的信息)

  • 指定了记录日志的文件。空字符串的话,日志会打印到标准输出设备,后台运行的 redis 标准输出是/dev/null

  • Syslog 相关配置

  • 设定库的数量默认 16,默认数据库为 0,可以使用SELECT <dbid>命令在连接上指定数据库 id

#### SNAPSHOTTING(快照)####

  • 持久化,在规定的时间内,执行了多少次操作,则会持久化到文件.rdb.aof

    • redis是内存数据库,没有持久化,那么断电后数据就会丢失

  • RDB持久化出现错误后,是否依然进行继续进行工作

    • 可以通过 info 中的rdb_last_bgsave_status了解RDB持久化是否有错误

  • 使用压缩RDB文件,RDB文件压缩使用 LZF 压缩算法

  • 保存RDB文件时,进行错误的检查校验

    • 从 rdb 格式的第五个版本开始,在 rdb 文件的末尾会带上CRC64的校验和。这跟有利于文件的容错性,但是在保存 rdb 文件的时候,会有大概 10% 的性能损耗,所以如果追求高性能,可以关闭该配置

  • RDB文件的名称

  • 数据目录,数据库的写入会在这个目录

    • rdb、aof文件也会写在这个目录

#### REPLICATION(主从复制)####

  • 复制选项,slave复制对应的master

  • 如果 master 设置了 requirepass ,那么 slave 要连上 master ,需要有 master 的密码

    • masterauth 就是用来配置master的密码,这样可以在连上 master 后进行认证

  • 当从库同主机失去连接或者复制正在进行,从机库有两种运行方式:

    • 如果replica-serve-stale-data设置为yes(默认设置),从库会继续响应客户端的请求
    • 如果replica-serve-stale-data设置为no,除去INFO和SLAVOF命令之外的任何请求都会返回一个错误SYNC with master in progress
  • 作为从服务器,默认情况下是只读的(yes),可以修改成NO,用于写(不建议)

  • 是否使用 socket 方式复制数据

    • 目前 redis 复制提供两种方式,disk 和 socket
    • 如果新的 slave 连上来或者重连的 slave 无法部分同步,就会执行全量同步,master 会生成 rdb 文件
    • disk 方式是 master 创建一个新的进程把 rdb 文件保存到磁盘,再把磁盘上的 rdb 文件传递给 slave
    • socket 是 master 创建一个新的进程,直接把 rdb 文件以 socket 的方式发给 slave
    • disk 方式的时候,当一个 rdb 保存的过程中,多个 slave 都能共享这个 rdb 文件
    • socket 的方式就的一个个 slave 顺序复制。在磁盘速度缓慢,网速快的情况下推荐用 socket 方式

  • diskless复制的延迟时间,防止设置为0

    • 一旦复制开始,节点不会再接收新slave的复制请求直到下一个rdb传输
    • 所以最好等待一段时间,等更多的slave连上来

  • slave根据指定的时间间隔向服务器发送ping请求

    • 时间间隔可以通过repl_ping_slave_period来设置,默认 10 秒

  • 复制连接超时时间

    • master 和 slave 都有超时时间的设置。master 检测到 slave 上次发送的时间超过repl-timeout,即认为 slave 离线,清除该 slave 信息。
    • slave 检测到上次和 master 交互的时间超过repl-timeout,则认为 master 离线。
    • 需要注意的是repl-timeout需要设置一个比repl-ping-slave-period更大的值,不然会经常检测到超时。

  • 是否禁止复制tcp链接的tcp

    • nodelay 参数,可传递 yes 或者 no(默认是no,即使用tcp nodelay)
    • 如果 master 设置了 yes 来禁止tcp nodelay设置,在把数据复制给 slave 的时候,会减少包的数量和更小的网络带宽。但是这也可能带来数据的延迟。
    • 默认我们推荐更小的延迟,但是在数据量传输很大的场景下,建议选择 yes

  • 复制缓冲区大小

    • 这是一个环形复制缓冲区,用来保存最新复制的命令
    • 这样在 slave 离线的时候,不需要完全复制 master 的数据
    • 如果可以执行部分同步,只需要把缓冲区的部分数据复制给 slave,就能恢复正常复制状态
    • 缓冲区的大小越大,slave 离线的时间可以更长,复制缓冲区只有在有 slave 连接的时候才分配内存
    • 没有 slave 的一段时间,内存会被释放出来,默认 1m

  • master 没有 slave 一段时间会释放复制缓冲区的内存

    • repl-backlog-ttl用来设置该时间长度,单位为秒

  • 当master不可用,Sentinel会根据slave的优先级选举一个master

    • 最低的优先级的slave,当选master。而配置成0,永远不会被选举

  • redis 提供了可以让 master 停止写入的方式

    • 如果配置了min-slaves-to-write,健康的 slave 的个数小于 N,mater 就禁止写入
    • master 最少得有多少个健康的 slave 存活才能执行写命令
    • 这个配置虽然不能保证 N 个 slave 都一定能接收到 master 的写操作,但是能避免没有足够健康的 slave 的时候,master 不能写入来避免数据丢失
    • 设置为 0 是关闭该功能

  • 延迟小于min-slaves-max-lag秒的 slave 才认为是健康的 slave

  • 设置1或另一个设置为0禁用这个特性

#### SECURITY(安全)####

  • requirepass配置可以让用户使用 AUTH 命令来认证密码,才能使用其他命令

    • 这让 redis 可以使用在不受信任的网络中。为了保持向后的兼容性,可以注释该命令,因为大部分用户也不需要认证
    • 使用requirepass的时候需要注意,因为 redis 太快了,每秒可以认证 15w 次密码,简单的密码很容易被攻破,所以最好使用一个更复杂的密码
    • 注意只有密码没有用户名

  • 把危险的命令给修改成其他名称

    • 比如CONFIG命令可以重命名为一个很难被猜到的命令,这样用户不能使用,而内部工具还能接着使用

  • 设置成一个空的值,可以禁止一个命令

#### CLIENTS(进程限制相关)####

  • 设置能连上redis的最大客户端连接数量。默认是10000个客户端连接

    • 由于redis不区分连接是客户端连接还是内部打开文件或者和slave连接等,所以maxclients最小建议设置到32
    • 如果超过了maxclients,redis会给新的连接发送’max number of clients reached’,并关闭连接

  • redis 配置的最大内存容量。当内存满了,需要配合maxmemory-policy策略进行处理

    • 注意 slave 的输出缓冲区是不计算在maxmemory内的
    • 所以为了防止主机内存使用完,建议设置的maxmemory需要更小一些

  • 内存容量超过maxmemory后的处理策略

    • volatile-lru:利用 LRU 算法移除设置过过期时间的 key
    • volatile-random:随机移除设置过过期时间的 key
    • volatile-ttl:移除即将过期的 key,根据最近过期时间来删除(辅以 TTL )
    • allkeys-lru:利用LRU算法移除任何 key
    • allkeys-random:随机移除任何 key
    • noeviction:不移除任何 key,只是返回一个写错误
    • 上面的这些驱逐策略,如果 redis 没有合适的 key 驱逐,对于写命令,还是会返回错误
    • redis 将不再接收写请求,只接收 get 请求
    • 写命令包括:set setnx setex append incr decr rpush lpush rpushx lpushx linsert lset rpoplpush sadd sinter sinterstore sunion sunionstore sdiff sdiffstore zadd zincrby zunionstore zinterstore hset hsetnx hmset hincrby incrby decrby getset mset msetnx exec sort

  • lru 检测的样本数

    • 使用 lru 或者 ttl 淘汰算法,从需要淘汰的列表中随机选择 sample 个 key,选出闲置时间最长的 key 移除

#### APPEND ONLY MODE(持久化方式)####

  • 默认 redis 使用的是 rdb 方式持久化,这种方式在许多应用中已经足够用了

    • 但是 redis 如果中途宕机,会导致可能有几分钟的数据丢失,根据 save 来策略进行持久化,Append Only File是另一种持久化方式,可以提供更好的持久化特性
    • Redis 会把每次写入的数据在接收后都写入 appendonly.aof 文件,每次启动时Redis都会先把这个文件的数据读入内存里,先忽略RDB文件

  • aof 文件名

  • aof 持久化策略的配置

    • no 表示不执行 fsync,由操作系统保证数据同步到磁盘,速度最快
    • always 表示每次写入都执行 fsync,以保证数据同步到磁盘
    • everysec 表示每秒执行一次 fsync,可能会导致丢失这 1s 数据

  • 在 aof 重写或者写入 rdb 文件的时候,会执行大量 IO

    • 此时对于 everysec 和 always 的 aof 模式来说,执行 fsync 会造成阻塞过长时间,no-appendfsync-on-rewrite字段设置为默认设置为 no,是最安全的方式,不会丢失数据,但是要忍受阻塞的问题
    • 如果对延迟要求很高的应用,这个字段可以设置为 yes,,设置为 ye s表示 rewrite 期间对新写操作不 fsync,暂时存在内存中,不会造成阻塞的问题(因为没有磁盘竞争),等 rewrite 完成后再写入,这个时候 redis 会丢失数据
    • Linux 的默认 fsync 策略是 30 秒。可能丢失 30 秒数据
    • 因此,如果应用系统无法忍受延迟,而可以容忍少量的数据丢失,则设置为 yes
    • 如果应用系统无法忍受数据丢失,则设置为 no

  • aof 自动重写配置

    • 当目前 aof 文件大小超过上一次重写的 aof 文件大小的百分之多少进行重写
    • 即当 aof 文件增长到一定大小的时候Redis能够调用 bgrewriteaof 对日志文件进行重写
    • 当前 AOF 文件大小是上次日志重写得到 AOF 文件大小的二倍(设置为 100 )时,自动启动新的日志重写过程

  • 设置允许重写的最小aof文件大小,避免了达到约定百分比但尺寸仍然很小的情况还要重写

  • aof 文件可能在尾部是不完整的,当 redis 启动的时候,aof 文件的数据被载入内存

    • 重启可能发生在 redis 所在的主机操作系统宕机后,尤其在 ext4 文件系统没有加上data=ordered选项( redis 宕机或者异常终止不会造成尾部不完整现象。)出现这种现象
    • 可以选择让 redis 退出,或者导入尽可能多的数据
    • 如果选择的是 yes,当截断的 aof 文件被导入的时候,会自动发布一个 log 给客户端然后 load
    • 如果是 no,用户必须手动redis-check-aof修复 AOF 文件才可以

#### LUA SCRIPTING(LUA脚本)####

  • 如果达到最大时间限制(毫秒),redis 会记个 log,然后返回 error

    • 当一个脚本超过了最大时限。只有SCRIPT KILL和SHUTDOWN NOSAVE可以用
    • 第一个可以杀没有调 write 命令的东西。要是已经调用了 write,只能用第二个命令杀

#### REDIS CLUSTER(集群相关)####

  • 集群开关,默认是不开启集群模式

  • 集群配置文件的名称,每个节点都有一个集群相关的配置文件,持久化保存集群的信息

    • 这个文件并不需要手动配置,这个配置文件有 Redis 生成并更新,每个 Redis 集群节点需要一个单独的配置文件,请确保与实例运行的系统中配置文件名称不冲突

  • 节点互连超时的阀值。集群节点超时毫秒数

  • 在进行故障转移的时候,全部 slave 都会请求申请为 master ,但是有些 slave 可能与 master 断开连接一段时间了,导致数据过于陈旧,这样的 slave 不应该被提升为 master

    • 该参数就是用来判断 slave 节点与 master 断线的时间是否过长
    • 判断方法:
      • 比较 slave 断开连接的时间和(node-timeout * slave-validity-factor) + repl-ping-slave-period
      • 如果节点超时时间为三十秒, 并且slave-validity-factor为 10 ,假设默认的repl-ping-slave-period是 10 秒,即如果超过 310 秒 slave 将不会尝试进行故障转移

  • master 的 slave 数量大于该值,slave 才能迁移到其他孤立master上

    • 如这个参数若被设为 2,那么只有当一个主节点拥有 2 个可工作的从节点时,它的一个从节点会尝试迁移

  • 默认情况下,集群全部的slot有节点负责,集群状态才为ok,才能提供服务。设置为no,可以在slot没有全部分配的时候提供服务。不建议打开该配置

#### SLOW LOG(慢查询日志)####

  • slog log 是用来记录 redis 运行中执行比较慢的命令耗时

    • 当命令的执行超过了指定时间,就记录在 slow log 中,slog log 保存在内存中,所以没有 IO 操作
    • 执行时间比slowlog-log-slower-than大的请求记录到 slowlog 里面,单位是微秒,所以 1000000 就是 1 秒
    • 注意,负数时间会禁用慢查询日志,而 0 则会强制记录所有命令

  • 慢查询日志长度。当一个新的命令被写进日志的时候,最老的那个记录会被删掉

    • 这个长度没有限制,只要有足够的内存就行
    • 你可以通过 SLOWLOG RESET 来释放内存

#### LATENCY MONITOR(延迟监控)####

  • 延迟监控功能是用来监控 redis 中执行比较缓慢的一些操作,用 LATENCY 打印 redis 实例在跑命令时的耗时图表

    • 只记录大于等于下边设置的值的操作,0 的话,就是关闭监视。默认延迟监控功能是关闭的
    • 如果你需要打开,也可以通过CONFIG SET命令动态设置

#### EVENT NOTIFICATION(订阅通知)####

  • 键空间通知使得客户端可以通过订阅频道或模式,来接收那些以某种方式改动了 Redis 数据集的事件

    • 因为开启键空间通知功能需要消耗一些 CPU ,所以在默认配置下,该功能处于关闭状态
    • notify-keyspace-events 的参数可以是以下字符的任意组合
    • 它指定了服务器该发送哪些类型的通知:
      • K 键空间通知,所有通知以 __keyspace@__ 为前缀
      • E 键事件通知,所有通知以 __keyevent@__ 为前缀
      • g DEL 、 EXPIRE 、 RENAME 等类型无关的通用命令的通知
      • $ 字符串命令的通知
      • l 列表命令的通知
      • s 集合命令的通知
      • h 哈希命令的通知
      • z 有序集合命令的通知
      • x 过期事件:每当有过期键被删除时发送
      • e 驱逐(evict)事件:每当有键因为 maxmemory政策而被删除时发送
      • A 参数 g$lshzxe 的别名
      • 输入的参数中至少要有一个 K 或者 E,否则的话,不管其余的参数是什么,都不会有任何通知被分发

#### ADVANCED CONFIG(高级配置)####

  • 数据量小于等于hash-max-ziplist-entries的用 ziplist ,大于hash-max-ziplist-entries用 hash

  • value 大小小于等于hash-max-ziplist-value的用 ziplist,大于hash-max-ziplist-value用 hash

  • 数据量小于等于set-max-intset-entries用 iniset,大于set-max-intset-entries用 set

  • value 大小小于等于zset-max-ziplist-value用 ziplist,大于zset-max-ziplist-value用 zset

  • 数据量小于等于zset-max-ziplist-entries用 ziplist ,大于zset-max-ziplist-entries用 zset

  • value 大小小于等于hll-sparse-max-bytes使用稀疏数据结构(sparse),大于hll-sparse-max-bytes使用稠密的数据结构(dense)

    • 一个比 16000 大的 value 是几乎没用的,建议的 value 大概为 3000
    • 如果对 CPU 要求不高,对空间要求较高的,建议设置到 10000 左右

  • Redis 将在每100毫秒时使用 1 毫秒的 CPU 时间来对 redis 的 hash 表进行重新 hash,可以降低内存的使用

    • 当你的使用场景中,有非常严格的实时性需要,不能够接受 Redis 时不时的对请求有 2 毫秒的延迟的话,把这项配置为 no
    • 如果没有这么严格的实时性要求,可以设置为 yes,以便能够尽可能快的释放内存

  • redis 执行任务的频率为 1s 除以 hz

    • 在 aof 重写的时候,如果打开了aof-rewrite-incremental-fsync开关,系统会每 32MB 执行一次 fsync
    • 这对于把文件写入磁盘是有帮助的,可以避免过大的延迟峰值